金华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金华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古代汉族有“杀鸡”的岁时风俗,流行浙江金华、武义等地。每年七月初七,当地民间必雄鸡,因为当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若无雄鸡报晓,便能永不分开。
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春节时,男女青年一起踢“鸡”
家人尽量在二十八前赶回家,贴春联、问候长辈等。
二十九
俗称小年夜。一般煮肉,鸡、鸭、鱼、猪肉、牛肉、羊肉、茶叶蛋等等。煮好后放正屋堂前方桌上,点上香、烛、黄纸等由男主人进行祭拜,据说是拜神。传统中一般用猪头摆正中,两边各放一只全鸡、一只全鸭,鸡鸭的嘴里叼上红纸,意即大吉大利。然而现在很多人家不用猪头一类了,只放一块肉代替一下。祭拜完后放一通鞭炮。
年三十
烧一桌丰盛的菜,菜中间摆一碗白米饭。四周放约十副碗筷(数目视桌子大小),碗中斟上金华农村特有的米酒。然后又是香、烛、黄纸等点着了进行祭拜,只是这次拜的不是神了而是祖先,意即请祖先回来先享用。接着放鞭炮,完了再每个碗中添些酒。稍后撤往碗筷,全家就可以围成一桌尽情享用了。用餐完后,只要未结婚的,都会由长辈发给红包即压岁钱。哈哈,在今晚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说是“姜太公在此,童言无忌”了,原先平时不答应玩的,不让碰的,今天全放开了。甚至男人出往打牌到天亮,做妻子的也不会数落。今晚家里会把全部的灯都点亮,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不过本地的习俗一般不守岁到天亮的,由于第二天早上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大年初一
这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在上午会齐叔叔、伯伯等各家一起往上坟祭祖。摘些万年轻,不着名的绿枝条等拿回家插在门檐上。但妇女上坟是不往的,一般男主人带上儿子、女儿等往。我们当地今天是不干活的,例如妇女在今天可以不用往洗衣服。
大年初二
今天拜年只拜舅外氏。小孩子逢人就会说今天往外婆家拜年喽,呵呵。
大年初三后
从今天开始就可以正式走亲访友了,俗称拜年。一般是晚辈先到长辈家拜,然后长辈回拜。
到了初八一过,各村各镇就会举行龙灯会,用板桥相连,板桥上有各色花灯,长则八九百节,短则一两百节,晚上出来煞是好看。龙灯按一定的路线行走,灯头迎到门口时,要拜祭,放鞭炮并给一个红包。另外元宵节当然就是吃元宵喽,也要放些鞭炮,似乎有炮竹声才有节日的气氛
1、舞龙。
在金华,龙灯有板凳龙、纸龙、布龙等多个种类,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板凳龙。一个个人,扛着一截截的板凳,连成一条长龙,在龙头引领下舞动起来,那场面无比壮观。这板凳龙,一般均有百余桥(一节为一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余桥。一般来说,龙头一般会行至村内广场,进入广场只能圆圈前进,待龙尾进入,龙头已在桥灯层层包围之中。这时,龙头要设法逃出包围圈,这叫“龙头翻身”,龙头出圈后,龙尾又非将龙头包围不可,整个过程可谓“重重包围、灯火交错,最为壮观”。
围观群众争相从龙下钻过,名为“钻龙头”,钻后能求得龙神保佑,小孩快长快大,妇女早生贵子,成人长福长寿。
元宵前后,婺城区的各个乡镇街道,几乎都有迎板凳龙等闹元宵的民俗活动。
2、火炮节。
地点:金华浦江县岩头镇,时间:正月十四。火炮节又叫“迎太祖”,有着600多年历史。迎接“太祖”的队伍由太祖乘坐的轿子、四名身着古装的人员及一些吹拉敲打乐器的人员组成。在火炮节中,迎接太祖的队伍,每前进几步,附近的村民就会出来迎接,不仅点燃鞭炮欢迎,还烧香叩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太祖祠堂附近,鞭炮声连绵不断,燃放的开门红更是不计其数,足有上千个之多。在“火炮节”中,村民们还把水浒“梁山一百零八将”搬上了板凳龙,加入火炮节的行列。
3、抲年鬼。
旧时,浙江金华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抲年鬼”者,都为街头乞丐或无业游民,头戴一顶武状元帽,脸挂一串红胡子,手执宝剑,腰系铁索,很象钟馗打扮,挨家串户地进行吆喝抲鬼。后面跟一随从,为其呐喊助威,主演者吆喝一句,随从者接应一声“抲”!这样边演边跑,遍及全村角落,以示把鬼导、怪抲完斩绝。最后由各家各户给予扮演者应有的谢情报酬。浙东“抲年鬼”的风俗,源远流长,起于唐朝。传说唐明皇一次受疟疾鬼作崇,久病不愈。一天,他梦见有个大鬼,捉住疟鬼而啖之,从此病就好了。唐明皇问大鬼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钟馗,就是前番应试武举,其貌不扬,末被录取,因而撞死阶前。唐明皇醒后,就叫画工吴道子画成画像,并封他为鬼王。这就是后世传说能淡鬼避邪的钟馗,以后一直流传下来。每当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祈神祭祖,欢欢喜喜迎接新岁之际,有人就利用钟馗来为各家各户“抲年鬼”,借以讨取吉利的年彩,也乘机搞些钱来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