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此次教材改版,将换掉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也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既然大局已定,现在就不需要再来讨论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该不该增加的问题,而是要讨论怎样教,如何教好的问题。笔者在进入教研机构工作以前,曾担任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深感古诗文教学是一大难题,教多了学生厌烦,学得没有兴趣;教少了学生理解不了,只能囫囵吞枣。
过去,对于古诗文教学,教师最常用的办法是“串讲法”。不管是较长篇幅的文言文还是语言更为精炼的古诗词,教师生怕学生理解不了,于是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翻译。虽然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考试时得高分,但耗时费力,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且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蕴,并没有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收获的只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文言文知识。
如今,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如果再采用这种“串讲法”,首先是时间不够用,每学期语文课时固定,不可能给古诗文教学大量的讲解时间。其次不符合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串讲法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既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冲破“串讲法”的樊篱,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读——思——用”上下功夫。
首先是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串讲法”教师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少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一篇文章学完了,大多数学生几乎不会读课文,更谈不上背诵。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没有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学生就难以形成对文言文的语感,即使教师讲解了,学生也不一定真正懂。
每学习一遍古诗文,学生至少要经历“三读”:一是初读。初步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利用工具书及相关注释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并达到能正确朗诵诗文的程度。二是理解读。学生在初读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构和表达方式会提出一些疑问,此时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扫清思维上的障碍,等学生真正理解后,再让学生通读课文,此时学生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感觉,学习成就感会大大增强。最后是背诵。背诵是积累,也是理解的升华,对于古诗词和篇幅较小的文言文,都要让学生达到背诵的要求,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对于其中的精彩段落,也应当要求学生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