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湖南农业大学按照延续了十几年的惯例,将学校拥有800多位领衔专家的“双百科技服务小组”派往三湘四水,为广大农户排忧解难。
提及“双百科技服务小组”的创建,湖南农大校长符少辉讲起了一段往事。2000年前后,湖南农大在全省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民遇到的很多技术问题,学校都有解决方案,而农民却一无所知。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实现科技成果与农民需求快速对接,2004年,在全省不同经济生态区建设了100个示范基地,组织100支科技服务小组与基地对接建设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应运而生,“双百科技服务小组”随之组建。13年来,“双百科技服务小组”帮助湖南数以万计的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这豆角怎一个酸爽了得
凤凰县吉信镇农户唐仁义从来没想到,自己能靠吃了几十年的酸泡菜实现脱贫。
“多亏了蒋老师。”唐仁义口中的蒋老师,是湖南农大对接当地基地的科技服务小组成员蒋立文教授。2007年,初到吉信镇的蒋立文,看着每家每户灶台上摆放的泡菜罐子,以及因交通不便积压下来的新鲜豆角,心里便有了主意:何不结合当地饮食传统,做成酸豆角?
蒋立文立即行动起来。先是优选品种,将“之豇28”“特长828”等高产、易种的豆角品类引入当地大面积种植。接着,“蒋老师酸豆角现场培训班”开班了。怎样才能种出优质无公害豆角,乳酸发酵好在哪儿,做好的酸豆角往哪儿卖……蒋立文一一讲给农户们听。
给农户们“动员”完毕,蒋立文又开始筹划另一件大事。他撰写了《湘西万亩无公害豆角种植基地建设及加工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示范》一文,将获得的9万元专项拨款加上自己申请的两万元科技发展基金,全部打包用于农户们购买优质种子、建设示范园。
短短几年,吃了一辈子泡菜的农户们,将家庭作坊联合起来,组成了苗家酸泡菜协会。“农户+协会”模式启动后,从前的泡菜罐子变成了泡菜大缸,2006年还只有189户种植户、283亩种植面积、365吨年产量的豆角,到2009年时相应的数字激增到1300多户、1100亩、1045吨,每户增收2000余元,1300多户农户借此基本摘掉了“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