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机构搞营销要有底线

教育动态2018-06-01王华老师

每到暑假,各大城市教育培训机构为招生可谓费尽心思。近日,成都市民李先生看到一家培训机构的广告牌上,打出了“学渣逆袭班”的概念。这令他不快,“难道去上课的都是学渣?”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学渣逆袭班”为初一到高三的提分补习班,针对英语和数学两科,覆盖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下的学生。

事实上,即使按照学习成绩的维度进行评价,120分左右的学生在成绩上已经可称优秀。显然,这种分类根本没有任何科学而言。更让人愤怒的是,培训机构本属常规教育的一种补充,同样从事教育事业,但以“学渣”来称呼学习成绩略有不足的学生,毫无疑问,是忘记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

在这种营销背后,培训机构放弃了对他人的基本尊重。“学渣”原是自嘲,甚至是自谦的说法,是部分成绩略差学生对自己成绩的评判。但这种称呼一旦范围扩大,则成为一种人格上的侮辱。正如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有人用自己的缺陷进行自嘲,但自嘲的内容仅限于其个人使用,如果他人用这种缺陷嘲弄其人,就成了人格侮辱。个别培训机构直接使用“学渣”一词,正是对他人自嘲词汇的不当扩大。许多学生觉得受到冒犯,表示绝不会到这种培训机构学习,就是因为这种不当使用的词汇,给当事人带来人格的不适感。这显然有悖于作为教育培训机构的底线。一个不知尊重学生、尊重他人的培训机构,又怎么可能赢得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呢?

教育培训机构承载着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尊重,来自培训机构作为“教育者”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要求他们要有起码的教育常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教育不只是,甚至主要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人格和身心、潜力的全面健康发展。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里,都已经没有了“差生”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的评价。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善于组织大家开展活动。这样的学生,教育者能随便贴上不好的标签吗?显然不能。评价一个学生,应该有更为全面的视野,这是我们教育的共识。很显然,个别机构热衷于用“新鲜词汇”来进行包装,缺乏对教育常识的尊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