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名海外名校的本科生走进清华,感知中国—— 清华暑期学校“解读”中国

教育动态2018-06-29三水老师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英语戏剧社团为“感知中国清华印象”国际暑期学校的师生表演英文舞台剧《木兰》。清华新闻网

7月28日,一个特别的暑期学校在清华大学结业。说它特别,一是因为学生都是从世界名校中选来的,一所大学只有两个名额,他们不为学分,不为知识,而是另有目标;二是全部免费。

“感知中国清华印象”暑期学校7月16日开学,会聚了229名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他们来自美国、英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联酋等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等102所大学,其中有79名学生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所特别的学校

7月21日,暑期学校的发起人、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与记者畅谈此举的初衷、规划。这是他回国10年以来第一次主动邀约媒体。

“早在2007年,我刚回到清华建实验室时,就有过这样的想法。”施一公坦言,国内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但重点大学应该承担起一项重要职责:对国外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免费开放,以夏令营方式进行,时间为2至4周,比如,两周时间上课或进实验室工作,两周时间用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在这些本科生对中国的看法还是朦朦胧胧时,能让他们先认识中国,对中国有第一手的感受和认知,这一点非常重要。几周时间的学习、体验,能让他们更透彻了解中国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施一公说。

让国外的青年精英了解中国,这一想法源自施一公的亲身经历。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学校分子生物学系每年会有两名教授给60至90名本科生作讲座。有一年,施一公讲授“我眼中的中美关系”,让他意外的是,这些美国学生“对中国的知识和了解难以想象的贫乏”。

施一公说,这些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来自国外媒体,他们到中国旅行的机会非常少,对于美国的大中学生来说,首选的旅游地点可能是墨西哥、欧洲等,“要让这些青年学生有机会近距离体验中国、探索中国、研究中国”。

2016年,首届“感知中国清华印象”暑期学校开班,26个国家的141名学生走进清华,此事迈开第一步。同年,清华大学制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华大学全球战略》。清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郦金梁介绍,该战略整合了全校国际合作交流资源,以吸引全球人才并提升学校的全球影响力,其主要战略方向中包含全球学程和全球学生,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学生群体。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