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持续创新动力

教育动态2018-12-01王新老师

比赛现场

“这是我设计的‘懒人专用灯’,只要是有蓝牙功能的设备,都可以对这款灯进行遥控;它还可以随时吸附在金属材质的框架上进行照明 ……”提起自己刚刚制作完成的智能控制3D作品,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高一学生董浩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熟练地摆弄着手中的各种电子器件,并展示通过电脑建模和3D打印制作的厚度仅1毫米的半透明灯罩。他充满自信地说,“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所有的物品都会联网,家庭照明灯也不例外”。

在5月21日举行的“卓越杯”2017全国中小学电子技术类学科师生教学大赛(首都赛区)暨北京地区电子技术类子课题研讨交流活动上,董浩阳和其他272名中小学生,分别参加了五大类别六个不同方向的竞赛项目,并荣获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方向高中组一等奖。在颁奖现场,他和其他9名学生团队的选手还分别获得了一台高性能“优造智能”3D打印机。

任何小疏漏都可能导致失败

从小就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董浩阳,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方向非常明确:计算机科学。他坦言,自己以前掌握的图形化编程已经难以满足这次比赛的需要了,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一些C语言,“最初觉得完成预想中的设计挺简单的,但是一旦真正动手做,就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任何一个小小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失败”。

北京十一学校初二学生杜方时,尽管此前已有多次参赛经验,这次的参赛经历仍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介绍说,自己参加的是发报机方向的比赛,赛前也做了充分准备,但因对电脑供电和电池供电的区别没有特别在意,导致比赛现场改用电池供电时,竟一时找不到接口,并因此浪费了不少时间,“这也反映出我在相关知识点上还有漏洞和盲区,还需要提升学习质量”。

调查背后的忧虑与思考

教育部专项课题组电子技术类课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振国,曾于2016年9月组织了一项关于科学素养的调查。调查主要面向北京地区的小学五年级、初一、高一和大学一年级学生,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000余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科学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也缺乏可持续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以北京一所著名小学的调查为例,被访学生46人,问卷平均分只有19分(百分制)。一名学生在问卷中写道:“小学时的实验课,只是告诉我们怎样按照要求接好电源后,灯就能亮。我们从没有画过(电路)图,也没有额外的知识补充和系统课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