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戈壁滩上的焊工摇篮

教育动态2018-08-02李天扬老师

编者按:中国经济转型在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让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就必须在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精致度和可靠性上下苦功。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培育各行各业优秀“工匠”的职业院校。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本报推出“发展职业教育传承工匠精神”系列报道,重点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敬请关注。

“发展职业教育传承工匠精神”系列报道① 

戈壁滩上的焊工“摇篮”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吕杰办公桌上的一只“孔雀”,让他爱不释手,一有工夫就要欣赏一下。这只“孔雀”是今年毕业班学生李磊做的焊接工艺品,非常精美,充满了艺术性和想象力。吕杰自豪地说:“刚结束的毕业班焊接工艺品大赛中,很多学生的作品都非常有创意,有着较高的焊接水准。”

在甘肃钢铁职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是冶金工程系所属的7个专业之一。这样一个“小专业”,近年来在戈壁名城嘉峪关市乃至甘肃省都非常“火”,这里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吕杰和国家大师级“焊接创新工作室”。这个专业的教师为地方政府和企业解决了无数焊接技术难题,这个专业的学生也在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火”的背后是专业教师“工匠精神”的传承。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虽小,但师资力量强,现有专兼职教师中,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达到了14人、“双师型”教师17人。“我们的老师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原来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身上有着浓厚的‘工匠精神’,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努力把身上的这一精神传承给学生。”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周振宏说。 

“‘工匠精神’就是‘质量好、技术高、速度快’。”这是许多专业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为此,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重视发现学生的技术特长,有针对性地在培训过程中因材施教,重视“焊接文化”在枯燥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艺术感染,规范工艺讲解和表演示范环节,加强巡回指导和教学反馈。严格的要求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在高考中留下遗憾的高职生们,找到了人生的舞台,练就了真本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