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问题与乡村教育价值导向

教育动态2018-09-13王新老师

今年教师节,乡村教师问题,引起高度关注。在教师节当天,《人民日报》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在教师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会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时指出,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必须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尤其是对那些在贫困地区、偏僻乡村坚守教育岗位的老师们,应当给予更多关照和更多尊重。

我国乡村教师问题,确实很不乐观。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短短4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率达30%(央广网9月11日)。更令人揪心的现实是,我国乡村教师面临“断档危机”—当前支撑乡村教育的仍然是老中专师范毕业生,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的年龄大多在55岁左右,在未来5年,他们将集中进入退休期(山西日报9月11日)。

如何解决乡村教师问题?国家的政策,已经给出了基本答案,即政策向乡村教师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乡村教师的权利。根据国家的政策,媒体描述出乡村教师未来的蓝图是,乡村小学教师今后也可评“教授级”正高职称。但是,推行国家政策,还面临传统观念的挑战,即在我国基层政府、教育管理者看来,乡村学校是处在较低层次的,在我国教师管理体系中,早已形成优秀教师“向上流动”的教师升迁体系。评价一名乡村教师是否优秀,乡村社会往往会以其是否离开乡村,进入城镇,或者到城市教书作为一种标准(这与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一个道理),反之,一名城市学校的教师到乡村任教,则会被认为事业遭遇挫折,或者不讨领导喜欢,被“发配”。这种观念不消除,乡村教师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事实上,就在国家提出要建立教师轮换制度,要求向薄弱学校轮换教师时,在我国农村地区,教师的流动,还主要是单向流动,即从农村流向城镇,这还被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认为是对乡村教师的激励—干得好,就可以调到城市学校教书,这不是在向乡村学校注入活力,而是在“抽血”,其结果是,优秀乡村教师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流向城市地区,城乡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加大。最近,媒体在讨论乡村教师评正高职称的问题,认为这一做法可以留住乡村优秀人才,这想得太过美好。如果乡村地区的教育观念不变,在乡村学校评上正高职称的教师,很快就会离开乡村,到城市任教,这就把乡村学校当成了晋升职称的跳板,以及为城市培养优秀教师的基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