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一场历史学家的盛会将于中国的泉城济南举行。85个国家和地区、2615名中外历史学者,使得这场当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誉的盛会——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注定载入史册,而首次在非欧美国家举办更赋予它与众不同的意蕴与使命。
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伊始,中国学者就从遥远的东方投来关注的凝望,但“顾吾国竟无一人往焉”。从无缘参与的喟叹到胡适孤身一人代表中国参会,从派代表团定期参会到作为东道主主办盛会,岁月的年轮铭记了一代代学人为之魂牵梦绕、倾力拼搏的印记,也见证了中国史学话语走向世界的征程。
“唯学不如人,斯乃大耻”
1905年,著名报人和教育家黄节在《黄史》“总序”中提及1908年将在德国召开“柏林史学大会”,留下了中国学人关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最早记载。
1923年3月,第五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前夕,一篇专门介绍大会及其历史的文章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与关注。此时此刻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战火连天的乱局之中,作者只能望洋兴叹:“各国学者必将联袂偕来,讨论学术,互显国史……返观我国,学术消沈,历史学者至今犹无团体之组织,恐届时终不能有代表出席,以各国绩学之士相见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典籍丰富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具有治史和修史传统的国度,自古以来史家辈出,史著如林。然而近代以来,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现实使得当时一批硕学鸿儒无用武之地,痛感报国无门。正如当时还是一名青年学生的史学家向达所言:“此次大会,自以欧美诸国为其主干,而我邻邦日本亦有代表,参与其间……顾吾国竟无一人往焉!窃尝谓一国万事零队,都不足悲,唯学不如人,斯乃大耻。”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为历史悠久、史学发达之国家,自有加入之必要”成为中国历史学人的共识,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活动、加入国际历史学会成为前辈史家的奋斗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对这段往事铭记在心。
但是,中国迈向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步履却异常艰难。1938年8月28日,第八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瑞士苏黎世召开,45个国家约900名史学家到会。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中国面孔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同行面前。当时正在美国的胡适孤身一人代表中国参会,并作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