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地震最新消息今天,潮州市地震带分布图历史上地震记录

今日新闻2018-08-28王新老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

我市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较活跃地段,是华南地区相对多发、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程度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一旦发生城市直下型地震或在人口稠密地区发生6级左右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并对社会安全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减灾工作一起抓的方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总体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地震多发地区,特别是人口稠密城市防震减灾的有效措施。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

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十一五”城市整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当考虑突发公共灾害事件发生时人员紧急疏散和避险的需要,预留通道和必要的绿地、广场和空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规划、园林、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划定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紧急疏散通道的所有权人或者授权管理者,应当保持避难场所的完好与畅通,并按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

(一)市政府负责市级避难场所建设,县(市、区)政府负责县(市、区)避难场所建设。市级避难场所一般以每人2平方米为单位设计,能容纳5万人以上长期生活,有选择的设置自供水、供电、棚宿、照明、厕所、排污、物资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广播、消防、指挥、监控等应急项目。县级避难场所以避险为原则,以每人1.5平方米为单位设计,能容纳1-5万人,具备10天的自供水、供电、棚宿、厕所、排污等基本功能。避难场所应设立各种规范的应急疏散与避难区域标志,制定保障措施。

(二)应急避难场所要充分依托公园、绿地、广场、操场(学校、体育场)、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规划建设,符合“综合规划、就近疏散、因地制宜、一所多用、平灾结合”原则。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要有科学性、实用性、整体性、前瞻性,根据我市人口密度、建筑分布、现有条件、发展规划、次生灾害和生命线工程分布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体现以人为本。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