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两妻,从字面上就能历届就是一个男子可以有两个妻子的意思,古代的西方跟东方不一样,他们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就连各国的皇帝,国王也基本只有一个妻子。中国的古代不一样,是一夫一妻多妾,当今的社会是一夫一妻制社会,世界各地现在结婚的人可谓是越来越少,现在的婚姻目的也有所改变,情感因素占据的不是很多,大多都是为了财产和生育后代迫于找对象结婚等等,那么现在有哪些国家实习一夫两妻制呢? 目前正在实行一夫两妻的国家 现今的非洲大陆和西亚地区,许多国家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如塞内加尔、乌干达、利比亚、斯威士兰、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也门、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摩洛哥、索马里、南非。等等 一夫多妻制是怎么来的? 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2015年新作《文明是副产品》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这些人类早期的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澎湃新闻获得授权摘录其中探讨一夫一妻制的部分。 进化论是迄今为止最具解释力的理论。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与自然选择。适应性好,指的是个体生存和繁衍能力好,说到根本还是后者。唯其后代多,父母的品性才能被继承,于是有助于繁衍的品性将成为该物种的特征。而高级、进步观、线性进化,已被威廉斯和古尔德证明与“适应”不符,不是达尔文的思想。(威廉斯,1962;古尔德,1996)若接受上述,便不会为这一U字形现象困惑:一夫一妻制是鸟类,却非哺乳类的主流婚配方式,至哺乳类的一个分支灵长目中又有回升。反激进主义的政治家说,能抓耗子才是好猫;与之对偶的进化论思想便是:仔多方为好动物。而获取多仔的策略,取决于特定的身体结构恰当地与某种婚配方式结合。文明世界中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教条在生物法则前是没有存身之地的。在偶然的变异中,一些新生的、微妙的体征会出现,若其有助于存活和繁衍,便会在物种中流行,并有可能渐次改变婚配方式。 “祖克曼(SollyZuckerman)宣称,所有灵长类动物的唯一共性就是月经周期”,哈拉威引用此言后说:“只有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对人类和非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的比较。”(1991,29)笔者认为,与其说是“生活方式”,毋宁说是“婚配方式”。而后者可以深刻地影响前者则是不待言的。 多数哺乳类动物有发情期,每年一两次,它们的交配活动都在发情期实现。灵长目动物与同属于哺乳纲中的多数动物不同,在于排卵期不是每年一两个时段,而是大约每月一次,即所谓月经。而灵长目动物中又有差异,就是有些排卵期有征兆,有些无征兆。有征兆者的屁股变得鲜红,维持10天、半月不等;雄性见此性欲大发。此期过后,基本无交配活动,不排卵干它作甚。瑞典生物学家西伦图尔伯格(BirgittaSillen-tullberg)和默勒(AndersMoller)正是从灵长目动物月经征兆的差异中,透视其与婚配方式的关联。 |
走向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他们接下来做的是进化树的分析。笔者不清楚他们的根据是什么,他们认为猴和猿类的共同祖先是乱交的,且排卵期有轻微征兆。这是人类的远期祖先。人类和黑猩猩、大猩猩享有98%的相同基因,我们在900万年前有着的共同祖先,那是还找不到化石的“失落的一环”。他们还告诉我们,三者的祖先采取多偶制,排卵期也有轻微征兆。从三者的共同祖先演化出特征和行为各异的三种动物:有轻微征兆和多偶制婚配的大猩猩,有明显征兆和乱交的黑猩猩,排卵期无征兆和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体的人类。就是说,大猩猩继承了三者共同祖先的行状,黑猩猩和人类发生了变异。狒狒和黑猩猩进化的树杈在3000万年前就分离了,它们是从不同的路径背离“轻微征兆”的远祖走向“明显征兆”的。走向无征兆的32种动物也是循着不同路径。就交配方式而言,黑猩猩的进化轨迹是:从远祖的乱交,到近祖的多偶制,到自身的乱交。概言之,在排卵期征兆和婚配方式两个项目上,今日存活的各种灵长目动物的进化轨迹是不同的,可能是A—B—C,可能是A—B—A,也可能是A—B—B,还有其他。
生存于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的化石所呈现出的较小的二态性证明,此时人类的婚配方式已经是一夫一妻制。就是说,从900万年前至400万年前是人类从多偶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期。人类早期的婚配方式是多偶制,以后是一夫一妻制,没有过乱交或曰群婚的经历。
要讨论一夫一妻制的由来,首先要说的是,这绝非必然,只是在演化的多个轨迹中有这样一条路径。
从哺乳类动物的发情期演化到灵长目的月经,无疑是一大变更:从短期的、集中的性关系变为分散到全年各月份中的性关系。以后上演的新曲目,虽仍有很大的偶然性,均离不开这一新平台。在灵长目走向一夫一妻制的历程中,继续发生的演化分为两步:其一,从有征兆到无征兆。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变化?西伦图尔伯格和默勒在其分析中接受了赫尔迪(SarahHrdy)的“多父理论”。这理论认为,当雌性排卵期有征兆时,未同它发生过性关系的雄性在取代了曾垄断雌性的首领时,容易杀戮它的幼崽。夭折的大猩猩幼崽中至少有三成是因此被杀戮。这种残酷性情在适应性上有优势,即终止了雌性哺乳后,会刺激它较快恢复排卵、为新配偶怀孕。而雌性的无征兆,令其主要配偶难以防范它与其他雄性的私通;且与其私通过的雄性日后不会杀戮其幼崽,因为那幼崽可能是它的儿子,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情感让它下意识地放弃暴力。以上是第一步,即无征兆的由来。(戴蒙德,1997,52)如果说月经将雌性的性接纳能力分散到全年,无征兆将之扩展为恒久的性接纳能力,无时不可进行。这一生存策略是有代价的。首先是对雌性,显而易见的发情期可以吸引更多雄性的更多激情,从而增加受孕的机会。(肇嘉,2000,55)相比之下,无征兆是消极和低效的。这代价同时也是对雄性和整个物种,因为无征兆下的多数交配根本不可能怀孕,浪费精子,浪费雌雄双方的精力和时间。(同上书,46—47)概言之,盲目交配多了,怀孕机会反而少了,但幼崽可免遭杀戮。自然选择青睐无征兆的品性,是因为收益大于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