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敢打日本的内幕,中国为什么不敢经济制裁日本

今日新闻2018-10-28李一老师

  中国不敢打日本的内幕,中国为什么不敢经济制裁日本?中评社香港11月1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30日载文《为什么经济制裁日本不一定有效?》,摘要如下:
  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升温过程中,中国国内要求经济制裁日本的呼声也日益明显,尽管官方从来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过任何的经济制裁,但即使非官方层面如此明确地要求经济手段达到外交目的广泛讨论可能也是首次。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力增强和经济全球影响力扩大后外交手段选择的增加,但是经济制裁日本是否有效,则存在很大的疑问。
  对日外交新选项:经济制裁
中国不敢打日本的内幕,中国为什么不敢经济制裁日本
  曾几何时,经济制裁被中国人默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政治围堵外交孤立的手段一直受到批判。长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虽然同欧美相比对华外交中较少使用经济制裁,但也不乏其例,例如天安门事件后冻结日元贷款,1990年代中国核试验后暂停援助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中日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日本强中国弱,经济制裁仅是可供日本选择的单向外交手段,而中国却没有能力使用。
  这种状况最初发生变化在2001年,在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夕,日本宣布对从进口中国的大葱、灯心草等产品进行紧急进口限制(safeguard)。对此,中国方面对汽车,手机等日本产品征收100%的报复性关税,此次贸易冲突最终以日本停止进口限制结束。尽管这次中国的报复性措施,可能是中国第一次在对日外交中使用经济武器,并且取得了胜利,但仍然属于被动使用经济制裁的范畴。
  据报道,2010年中日发生撞船事件后,中国一度暂停了对日出口稀土。如果属实,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对日使用经济制裁手段,但在中国当时并没有广泛讨论经济制裁日本的话题。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国有化以后,中国媒体和知识界前所未有地开展了如何经济制裁日本的讨论,其中以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17日所刊文章《中国何时对日扣动经济扳机》比较有代表性。文章指出,日本经济对中国的经济手段缺乏免疫力。日本有了两个失去的10年,之所以能挺过来没有垮掉,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华贸易和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更大程度依赖。中国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志和承受力。难道日本宁愿再失去10年,甚至做好倒退20年的准备了吗?9月24日的《人民日报》刊文《大国之怒还在后头》,言辞激烈地指出大国之怒,万钧雷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腰包渐鼓的中国企业和民众有理由根据自己的好恶去改变投资和消费趋向,反应很正常。《中国新闻周刊》在9月中旬专门出版了专题《制裁日本:经贸的手段及选择》,详尽地分析和探讨了对日经济制裁的具体领域等。
  尽管中国政府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表示过会在或者已经在对日外交中使用经济制裁手段,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和国际利益的扩大,经济制裁作为一个仅次于军事打击的有效对外手段,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中国决策者们的政策选项表。事实上,今年上半年的中菲之间的香蕉风波已经展示了这种倾向,而作为最大邻国但是政冷经热的日本,则更加可能成为候选。
  日本产品最后市场并非中国
  主张经济制裁的观点分析看上去的确很有吸引力,也不是没有道理。主张制裁论的主要观点逻辑是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日经济依存度高而且日本存在巨额顺差,利用经贸关系来敲打日本,中国损失小日本受害大,因此会起到正面净效应(positive net effects)。而前面所述的大葱危机的胜利,抵制菲律宾香蕉的快感,加上近来大量访日活动取消的报道,让很多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开始相信经济制裁的有效性。但是笔者认为,上述逻辑是存在误导的,实例报道是片面的。上述分析只看到了中日经贸关系的粗浅的表象,而忽视了全球化世界经济和中日经贸关系的深层内在结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