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下文件要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最少1500字

观后感2018-10-17李天扬老师

公职人员若能从剧中获益,那些观后感就会有价值,而免于沦为形式主义。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的剧。剧中的许多情节来源于反腐现实,这部剧播出后又以多种方式对现实产生推动力。

导演李路说,“现在好多单位都出红头文件了,(要求)集体收看,副处级以上干部七点半准时收看。”据《河南商报》报道,周口市委办公室机关党委发出通知,要求把组织收看《人民的名义》作为学习教育内容之一,并要求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写观后感,不少于1500字,不得抄袭、下载或找人代笔。新疆塔城地区下辖的乌苏市还发文要求把观看《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人民的名义》播出以来便引发热议。这部剧是面向大众制作播出的,所以在严肃议题之外也添加了一些娱乐性的内容。一部大众剧成为党员干部的教育材料,或许在片方的预料之外。组织观看、写观后感,其实也体现出了这些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视。

《人民的名义》虽然“尺度大”,某些细节也挺真实,比如将人民币堆满一面墙、装满整个冰箱的赵德汉就被指有现实原型。尤其是一些“大尺度”台词更被舆论视为反腐剧的重要突破,为舆论所肯定。

所以,这既是一部大众娱乐剧,也是一部党风廉政警示片。如果公职人员能够认认真真地看下去并且充分体悟,对当地的党风廉政建设当起到促进作用。

地方机关党委组织收看《人民的名义》,其本质与组织一场先进人物报告会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也不宜用“跟风”的评价视角来看待这一行为。

对贪腐成因和治理贪腐的探讨,也不应局限于电视剧呈现的内容。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不得不把反腐败过程设计成好人和坏人的对立,清官和贪官的斗法。无论什么样的影视剧,“邪不压正”都是默认的主题,具体原理却不会详细交代。公职人员若能从剧中获益,那些观后感就会有价值,而免于沦为形式主义。

我们知道,现实中的廉政建设比这复杂得多。反腐败最终依靠的也不是无数的侯亮平,而是“制度的笼子”。对电视剧来讲,侯亮平战胜祁同伟一伙就算圆满结局了。但是对现实来讲,如何防范侯亮平若干年后异化为下一个祁同伟是个严峻的命题。这应该成为观后感的共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