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观后感精选版

观后感2018-11-12王华老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全面准确地把握决胜纲领的精神实质,是找准自己工作定位、激发决战决胜热情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上来认识全面小康,准确理解其中的三个“不等式”,自觉奋发努力、为决战决胜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面小康≠“数字小康”

全面小康有一个标志性“数字”目标,就是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要达到这一目标,根据测算,今后5年必须平均每年的GDP增长6%,这需要我们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然而,我们决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数字上”,要在“全面”达到小康水平上下功夫。不仅要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而且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要大大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做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还要做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如果从个人收入的数字角度来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些地区和部分人,现有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标准;少数人甚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人均数字,这是我们过去奋斗的结果;是值得可喜的现象,是带动大家一起奔向全面小康的前导引力和良好基础。每个人都会期盼今后5年自己钱包里的钞票数量能够更快地多起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单纯收入数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小康水平的同步提升,也不意味着个人幸福指数的相应增加。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全面小康的实现取决于许多相互关联的综合因素。如医疗、养老、教育、环保等人们共享的资源优化目标,仅靠个人的富有是不能实现的。个人富裕必须与国家的强盛相联系,个人的生活质量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个人的健康快乐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理解全面小康的目标,一定要在决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站在13亿人民全面小康的全局上,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面发展理念。

全面小康≠“平均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需要协调区域发展,调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共同努力,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这绝不是搞“齐步走、一刀切”,更不是搞平均主义。不是让那些发展步伐较快的地区放缓脚步等待后进的地区跟上来,而是让先进的地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引领和帮助相对落后的地区赶上去。全面小康的底线是现有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但绝不是把大家的生活水平拉到一个平均线上。实现全面小康,需要抓好两头,带动中间,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