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减负”
登封市商埠街小学 高俊丽
在《做最好的老师》第三章,李老师为我们陈述了一些育人之道:比如,开学见面会的“我们与他们不一样!”/如何培养学生爱他人的良好品质;/“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等,纵观其论,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有关素质教育背景下“减负”的观点。
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然而却收效甚微,有的学校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以往相比,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李老师在文中指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减负”,不仅仅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不仅仅只是给学生少布置一些作业。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减负”,还将同时意味着在某些方面科学地“加重”:
一、“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负担”
素质教育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并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再是看学生学习分数的高低,更要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其他更多能力的培养和情商的发展与提高。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尊心的呵护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面对中学生,除了要强化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调节,以正确面对在学习和生活不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做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合作、积极向上的学生。
二、“减负”意味着加重教师备课的“负担”
据研究发现,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者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范文网 www.gjw.cn)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抄写五个生字,每个必须写10遍。这样的作业,虽不算多,也不算难,但对不少学生而言,绝对是一种负担——因为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乏味的作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激起他们对学习和作业的兴趣,即使迫于老师的威力,他们认真完成了,也必然会引起内心的反感和厌恶。心累的感觉往往比身累的感觉更可怕,长此下去,他们怎能喜欢这门学科,更谈不上对科任老师的信任和喜爱。
相反,如果我们能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他们的兴趣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尽可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眼他们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提高,关注其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即使他们面临一些高难度和富有挑战性的作业时,仍然会愿意去做、乐于探究。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减负”是对每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力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仅要考虑老师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积极主动去学,从而实现由“学会”向“会学”、“乐学”转变。课外作业是对学生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因此,当我们给学生布置任何一项课外作业的时候,不只是要考虑给学生布置多少作业,还要思考什么样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既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什么样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又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如此诸多的考虑,无形中必然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倘若一个教师不能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研究学习方法、细致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有效整合学习内容,又怎能设计出完美的课前预设?又怎能实现高效理想的课堂?
三、“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思维训练的“负担”
文中提到96年上海市某实验中学在教改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训练的负担太轻!
对此,李老师认为,学习领域内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而所谓加重学生思维的“负担”,不仅仅是增加学生作业中的思维强度,还要关注两点:首先,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思维方式;其次,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在训练中尽量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个性色彩,充分体验并享受到智力创造的成功乐趣。而这样的观点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室应成为学生积极探究的学室、成为他们彰显个性和展示自我的天地。
四、“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负担”
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习效率的提高,那么学生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