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有哪些【精华篇】

档案管理2018-09-28李天扬老师

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就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与支出统一编制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所谓“定额补助”就是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一个补助数额。所谓“定项补助”就是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确定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补助。定额或定项补助可以为零。“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是指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严格按预算执行,单位自求平衡,超支的部分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追加经费,结余的留归单位继续使用。

上述预算管理办法,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保持并发扬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全面加强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掌握和控制事业单位收支的总体规模,保证事业单位各项资金合理使用。其次,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有利于改变国家包办事业的传统观念。再次,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性,进一步增强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责任。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有哪些

核定收入、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由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规模,确定补助定额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规模,确定补助定额或项目,补助标准根本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少数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单位预算是一个单位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是单位未来整体工作规划的总体安排。近几年来,虽然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已在大部分单位铺开,但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部分单位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或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未引起单位管理层的真正重视或未能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事业单位预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预算核定缺乏针对性,预算依据缺乏标准性;对预算管理职能认识不足;预算编制过于依赖财务数据;错误地认为预算是纯财务行为;预算管理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失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